第524章 敬畏-《变身倾世长生仙,我以医术救世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待法昭临来了之后,苏尚让她去摸查这些事情。果不其然,往昔的泗水县城,早已被这些贪婪的大户分食殆尽。由此以小见大,当时想必有不少官吏也参与到了这等贪腐之事当中。

    “何、候、余三家,如今可是泗水县里的大家族。前段时间,我还特意去拜访过,可他们拒绝得极为果断,皆是些极为势利之人。

    他们主要靠帮周边势力修建防御工事赚取收入,许多村寨都与他们有所牵连,根基深厚、势力庞大。哪怕真有承揽文约,一时半会儿,我们也是动不了他们的。”苏尚放下宣纸,无奈地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法昭临听闻此言,看向苏尚,眼中流露出几分探寻之意,问道:“那姐姐您打算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苏尚苦恼地揉了揉眉心,说道:“我还没想好。此前,我前往东州与燕王见过一面,对方承诺会锦上添花。到现在,相公帮我介绍了一位商人过来,你应当也听说过了。她就在大河边上,打算在此地开建工厂,做纺织生意。地倒是有了,可工人却不好找。她提出的薪资待遇,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,两个小时为一时辰,每小时提供四文钱报酬,如此算来,一天工人便能赚取四十文。这份劳工合约能持续到明年的十一月份,薪资稳定且数额颇高啊。”

    法昭临亦非不明世事之人。她双手环胸,抱在胸前,沉思片刻后,说道:“如此说来,此事确实不好办啊。最好的情形,自然是不要打起来。但依我看,这恐怕很难做到。实不相瞒,我认为官府的态度必须强硬起来,唯有如此,方能保证朝廷的威严。”

    出谋划策并非法昭临的强项,因此她也没能提出多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。不过,她所说的“朝廷威严”四字,倒是让苏尚极为赞同。

    深夜,众人各自回房安睡。苏尚身披素衣,伫立在窗前,凝视着那皎洁的月色,思索着明日清晨即将到来的最后期限。

    到了后半夜,忽然刮起风来,凉飕飕的。一场夏日里的小雨,在这后半夜悄然降临。

    隔日清晨,苏尚出门前往县衙。途中,她听闻了一则颇为古怪的消息。

    这消息来自距离泗水县不远的一处地方,名叫水龙岗。据说,有个武功极为厉害、四处踢馆的小姑娘,在水龙岗待了好些时日,似乎是在与祝家庄洽谈什么生意之类的事情。

    苏尚闻言,神色一动,赶忙调转车马,朝着大河边上赶去。表明身份之后,她登上船只。见到范海琴之时,这位金发碧眼的洋人女子,正悠然地喝着一杯浓郁的香茶。

    对方毕竟是相公的朋友,苏尚询问了有关于那名踢馆姑娘的事情。经过一番询问,苏尚确认了对方的身份,此人应该就是自己的相公。至于与祝家庄谈生意之事,范海琴对此一无所知。

    然而,仅这一条消息,对于苏尚而言,已然完全足够。

    “真是个让人不省心的家伙,竟用我的名义去做事。”范海琴忽然用一种略显幼稚的口吻说道。她心里也明白,那个人肯定就是还未露面的李白,这让苏尚不禁愣了一下。

    范海琴向来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想法。说完这句之后,她看向苏尚,问道:“今日便是最后期限了,怎样,想清楚了没有?”

    “想清楚了,合作吧。”苏尚不再纠结,点头露出一抹笑意。

    回想起在京城皇宫中的所见所闻,那特殊的气氛、那威严的地方,让她体会到了勇往直前的勇气。她深知,未来或许会有风雨,但有相公相伴,至于未来究竟如何,她倒也不再觉得迷茫与恐惧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事情,进展得颇为顺利。苏尚较为在意的,还是工人待遇问题。苏家并非未曾与洋人合作过。前年,在皇商竞争之时,相公拿出的白龙皮,在海外反响颇为不错,有固定的洋人买家。

    如同苏尚所预料的那般,无论是中原还是外洋,福寿膏的危害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,早已四处蔓延。不过,这些都是洋人自己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苏家厂房众多,不过大多以机关术为主,只需少数人看管。像范海琴这样的招工模式,乃是从外洋流传进来的,只不过在本地有些水土不服。

    因为本地机关术早已普及,甚至在民间,都有不少钻研机关术的能人巧匠,技艺极为厉害。将机关术应用于商业之中以后,许多工作不再需要人力,从而大幅度减少了用人成本,进而又从另一面降低了人工价值。

    而海外并没有像中原这般发达的机关术,大多是以人力为主。如此一来,在中原建厂,很难达到完美的平衡,大部分厂子还未建起来,便已然倒闭了。

    所以,之前苏尚便问过范海琴有关于赚钱的问题。得到答复之后,苏尚便也不再关心此事。一个商人,若是利润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标准,放弃不干也实属正常。既然范海琴有自己的考量标准,又并非以赚钱为主要目的,那苏尚便无需再关注这些问题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,厂房的搭建需要挑选合适的场地。

    苏尚带着范海琴来到泗水县中,四处挑选地段。县令之权力,涉及方方面面,作为基础的辖区管理职权,在整个县里,苏尚可谓最为势大。

    当一大帮人离开大船,进入县里之时,范海琴所携带的护卫排场,可要比苏尚大得多。三十多名洋人壮汉,手中皆揣着火枪,在街上大摇大摆地招摇而过。

    许多暗中盯梢的探子,见到这般情景后,赶忙跑回自家主子身边,前去禀报。
    第(2/3)页